高培勇:宏观政策不能“病急乱投医”

最新信息

高培勇:宏观政策不能“病急乱投医”
2023-07-18 10:34:00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王红茹 | 北京报道
 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中国经济迎难而上、稳中有进: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5.5%,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。
  分季度看,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.5%,二季度增长 6.3%。
  总的来看,上半年,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,宏观政策显效发力,国民经济回升向好,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。但也要看到,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,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。
  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,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,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,增强发展动能,优化经济结构,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。
  围绕当前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,业内“要加大宏观政策配置力度”的呼声很高,对于扩张的期望值也很高。
 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采取的扩张型宏观经济政策与高速发展阶段有哪些不同?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政策配置应该注意什么问题?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。
  要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谋划宏观政策配置
  《中国经济周刊》:针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,“要加大宏观政策配置力度”的呼声很高,您怎么看待关于宏观政策的呼吁?
  高培勇:首先,当下人们所议论的宏观政策往往是狭义而非广义,特指的是逆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。立足当下的语境,又实际指的是扩张性宏观政策。重点关注的应该是宏观政策如何扩张、以及扩张到何种程度的问题。
  其次,当下我们身处的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非高速发展阶段。具体落实到今年的工作当中,是指立足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。阶段不同,背景自然不同,固然可对宏观政策配置格局作多方面探索,但有一条可以确定:一定要同高速增长阶段有所不同,甚至大不相同。
  《中国经济周刊》:高质量发展阶段相比之前的高速增长阶段,在宏观政策配置方面有哪些不同?
  高培勇:我们不妨以两个分析样板作为参照系,作比较之用。
  第一个分析样板是实践层面的。在高速增长阶段,一个突出样板是2008-2010年的宏观政策配置格局。我们在今天讨论宏观政策的配置时,要让现今的宏观政策配置格局有别于2008-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宏观政策配置格局。
  第二个分析样板是从理论层面的,即新发展理念。新发展理念就是“指挥棒”、“红绿灯”,指挥棒告诉我们该往哪个方向前进,红绿灯告诉我们哪些方面可以走、哪些方面不能走。
  除此之外,统筹发展和安全也可以看作成一个分析样板,强调要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。
  实践分析样板提醒我们,要避免再次走入一段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;理论分析样板告诫我们,一定要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来谋划宏观政策的配置格局。因此,清晰地界定宏观政策配置在当前该做什么、不该做什么、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,十分重要。
  宏观政策配置要做成本效益分析
  《中国经济周刊》:当前我们关于发展目标的表述,在“更高质量,更有效率,更加公平,更可持续”后面加了一个“更为安全”,意味着我们对于当前宏观政策的配置一定要同以往有所不同。在您看来,这种不同具体体现在哪儿?
  高培勇:首先体现在宏观政策配置要做成本效益分析。因为任何政策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并存的,刺激政策显然存在积极作用,但同时刺激政策也会带来成本,需要时间去消化。我们要做的即是——“增效益,降成本”,在增加效益的同时着力降低成本。任何宏观政策的实施,尤其是扩张性政策,都会带来一定的成本。不付出成本就不可能取得效益,付出成本是必要的。问题的关键在于,效益一定要大于成本。经济学研究宏观资源配置,其中一个基本原理是帕累托效率,帕累托效率同样强调“所得要大于所失”。
 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,有关宏观政策配置的分析,往往仅着眼于效益或更多关注于效益。比如潜在GDP增速如何,实际GDP增速如何,要拉近潜在和实际经济增速之间的距离,需要何种或多大的扩张力度,才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目标。
  显而易见,这种逻辑缺乏对成本的把握。比如未考虑到成本如何,扣除成本后的效益还剩多少,是否有可能变成负效应等等,这些同样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。
  我建议,在有关宏观政策配置主张的分析中,要添加上对于成本的分析,要将成本和效益都计算清楚,不能只讲效益不讲成本,或者只论证因此而取得的效益,而不论证因此而付出的成本。当然,成本和效益既包括直接和间接的,实物和货币的,也包括客观和主观的,有形和无形的,都要计算妥当。
  需要明确的是,成本的天花板和红线在于安全,即不能危及、触发或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。因此,我还建议,扩张性的宏观政策,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,都要坚持“挤牙膏式”地扩张。所谓“挤牙膏”,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,其基本要义为:要将“牙膏”挤到“牙刷”上,并且需要多少挤多少。这既有别于“开闸放水式”扩张,那会导致大水漫灌。也有别于“拧开水龙头式”扩张,那样即便细水长流,也把握不好扩张力度。与之相反,“挤牙膏式扩张”既要坚持精准有效,又要坚持适时适度。
  宏观政策不能“病急乱投医”
  《中国经济周刊》:除了做成本效益分析,宏观政策配置还需要注意什么?
  高培勇:宏观政策配置还要注意对症下药。当前,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,既有周期性的,也有结构性的,还有体制性的,并非都可以通过“逆周期调节的扩张政策”来解决,更不能一概而论。旨在逆周期调节的扩张性宏观政策,没法做到“包治百病”。在面对结构性问题,特别是体制性问题上,很可能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。
  我们应当清楚,来自需求、供给和预期方面的三重压力,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,而是存在隶属关系,其中最重要、最基础、最关键的压力来自于预期转弱。正因为如此,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7日的讲话中明确提出,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、稳定社会预期,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。
  《中国经济周刊》:接下来该如何进一步稳定预期?
  高培勇:要稳定预期,政策可以起到一定作用,但最根本的还是需要通过改革。所以,我们要避免在政策轨道上,特别是扩张性宏观政策配置的轨道上出现“塞车现象”。一旦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逆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,很可能会用力过猛,也很可能会引发大水漫灌,导致成本过大,甚至产生财政和金融风险。因此,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原则:改革的归改革,政策的归政策;桥归桥,路归路;对症下药,精准施策。
  总而言之,宏观政策不能“病急乱投医”。在当前,要特别注意宏观政策配置必须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,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,必须完整、准确、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,牢牢把握住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,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,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。为此,我们要不断地警醒、反复地告诫自己,我们身处高质量发展阶段,而非高速增长阶段,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论从理念、思想、战略还是从其他方面来看,都显著区别于高速增长阶段。
(文章来源:中国经济周刊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高培勇:宏观政策不能“病急乱投医”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